本帖最后由 zhq8079 于 2017-12-29 17:18 编辑
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老师 ——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兴化市临城中心校 赵 群 本学期,我读了于老师的“封笔之作”《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从书中我看到了于老师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用一句句朴实的话语,用实践诠释教育教学艺术是知情意行的完美统一。我要向于老师学习,学习他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教了48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他告诉我们,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你要走近他们。走近他们,首先要知道他们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作为教师,应该按照自己喜欢的老师来塑造自己!始终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一个孩子!最令我最敬佩的是,他始终会向学生交出这样一张“名片”——正面写着两个大字:微笑;下面书写着三个关键词:尊重、理解、宽容。反面写着两个大字:负责;下面书写着三个关键词:严格、顶真、耐心。我想,让于老师永葆青春的奥秘或许就在于他有一颗永不褪色的童心和永远勤学的恒心吧! 我们教师要温和、包容、调和。 于老师在开篇第一章把学生之所以喜欢他的原因和甘草的三大特性做了比照。首先是性温。“温”在孔子的“温良恭俭让”五大美德中居首。“温”中有善,温是善的外现;温和善是好人的首要标志。微笑是于老师的名片,我想正是“温”的体现吧。其次是包容。以欣赏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看到的就只是优点,会觉得到处春光明媚;以挑剔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就什么优点也看不到了,会感到世界一片混沌,感到“洪洞县内无好人”。处处留心皆学问,镜子无处不在。于老师说:在校园里走一圈,有的教室里的老师和风细雨,学生异常专注;有的教室里的老师声音洪亮,教鞭甩得“啪啪”响,教室里却曾经是孩子。再者是调和。完整的教育“温而厉”、“威而不猛”。一味的“温”是不行的,还必须“严”,“温”与“严”之间把握好“度”。于老师不愧为智慧型的老师,他的做法形象地称为“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揉一揉”。 我们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 每个学生都渴望老师喜欢他。美国托德威特克尔:“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它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 这段话的关键词是“样子”和“行为”。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品……这种“样子”我们每位老师都能做出来:上课时,用亲切的目光关注着每位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时,以专注、期待、鼓励的目光看着他;课外活动时,加入学生游戏的行列;每天与学生见面时,都报以甜蜜的微笑……这种“行为”我们每位老师也能做出来:用手摸摸学生的脑袋;用手轻轻拍一下学生的肩;向学生跷起大拇指;给学生以热烈的掌声……我相信这种“样子”和“行为”定会赢得学生的尊重与喜爱,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尊重是做人的原则,微笑是一张永恒的名片,掌声是有力的赞美,相信和期待也是表达对学生关爱的一种方式。是的,调整好心态,把握好尺度,多换换角度思考,你的课堂定会收获别样的风景。 通过读于老师的书,我深深被于老师有着像水一样温润、奉献、宽容、清洁的品质所打动。我钦佩,我折服,钦佩于老师的智慧,折服于老师的“中庸”。他已将知识、理论融入肌体与灵魂,并能转化为行为。他的学识修养,他对教育的态度,他对语文的情感,他对学生的关爱,就是一种“范本”,不仅给我们树立榜样,更是提醒我们要反躬自问,以善修德,以积极的态度去尊重规律,滋养天性,让每一个儿童成为他自己,让每一个儿童真实善良、快乐向上。 最后,摘录雷夫老师最喜欢的一首诗,与大家共勉: 假如你命该扫街, 就扫得有模有样, 一如米开朗基罗在画画, 一如莎士比亚在写诗, 一如贝多芬在作曲。 让我们永远记住于永正老师的这句话:“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教师,就让我们做最好的自己吧!生命于我们只有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