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逝若轻尘 于 2016-3-16 14:07 编辑
从“坐而论道”到“起而行之”
——写在研修的中点
2015年3月,刚刚结束第四期凤凰研修的我,又加入了凤凰经典诵读的行列。
初入经典诵读班,沈站就提醒我,因我在教研室,所以要去小学找一个班级,对应研修内容实施相应的教学活动。
怎么?研修不仅是完成作业?要去学校做什么?我心中充满好奇。
等第一次研修内容下来我才知道,原来,在每个模块的研修中,我们都需要根据所研读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带领孩子诵读。凤凰,不仅要我们“读起来”,“思起来”,更要我们“行动起来”。
初初领取研修任务的我,也曾豪情万丈暗自决定:只管去行,我所预设想象的一切,必须要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予以实施。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繁重的教研任务排山倒海般压下来的时候,我就只有把研修的时间压缩、再压缩了,常常是快到交作业时,我的研读才刚刚开始,作业自然是敷衍了事,所写的教学设计也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实施的教学预想。
我就这样,假假地完成着作业,再提交。我的研修,也仅仅只是纸上谈兵式的设想,从未切实实施过,因此我始终缺乏一种脚踏实地的感觉,总感觉浑浑噩噩,茫然无措。
这样的状况一直延续了大半个学期。这时,孩子的语文老师找到我,建议我利用班级新开辟出来的古诗诵读时间,带领全班学生读读古诗、小古文。
听了老师的提议,脑海中有灵感一闪而过:古诗组块,意象解读,小古文诵读与创作……所有这些,不都是凤凰经典诵读研修中曾经研读讨论过的吗?何不将所学运用于实践,让孩子们的语文学习更为丰富生动? 经过反复斟酌、比较、筛选,我选择了“雪”这一主题开展诵读活动。诵读内容由古诗词和小古文组成—— 古诗词:《江雪》、《问刘十九》、《雪梅》、《沁园春 雪》 小古文: 雪人 大雪之后,庭中积雪数寸,群儿偕来,堆雪作人形。目张、口开,肢体臃肿,跌坐如僧。有顷,日出雪融。雪人亦消瘦,渐化为水矣。 雨雪霜露 天热则下雨。天寒则下雪。热天夜有露。寒天夜有霜。雪为雨所变;霜为露所成。雨雪霜露,随天之寒热而异也。 雪 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漫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归林。夜半,北风起,大雪飞。清晨,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真奇观也。 我将此次古诗词诵读分成三课时,三篇小古文分别在每课时前,由“小老师”带领大家自主学习、诵读,古诗词诵读则用“雪”这一主题意象加以串联,分布在各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诵读古诗《江雪》、《问刘十九》、《雪梅》,让孩子们通过诵读明确:“雪”虽然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由于作者在创作时的处境和情感的不同,从而导致了他们作品中的“雪”具有不同的涵义。雪,可以是社会环境的象征,可以是寒冷冬天中温暖友情的衬托,也可以是诗人高洁品格的写照。 第二课时,诵读《沁园春 雪》,感受深远壮阔的意境和博大的胸怀。 第三课时,补充有关“对”的知识,再指导小古文创作。 学生的小古文创作给我带来了惊喜。张琦越写道: 昨日,大雪纷纷,如杨花漫漫搅天飞,似柳絮飘飘迎风舞。无数冬之使者随风飘飞,漫天遨游。吾立于雪中,如处仙境。俄而雪骤,地上亦现银袄。登楼远望,一白无际。 有顷,雪止,群儿偕来,戏于雪地,堆雪作人形。目光迥然,戴帽、围脖、手提灯笼,神似顽童。 串串脚印,声声欢笑,至为快乐! 徐钰凯写道: 昨日夜,大雪起。大雪落地,积为白袄。庭中积雪数寸。登亭上小台,一览其下,山林屋宇,顿为银世界。银装素裹,雪白无际,真奇观也。 儿童出门,相玩互耍,搓雪成球,开激烈仗。三个如猛虎下山,二人似蛟龙出海。不亦乐乎也! …… 阅读学生所写,我充分感受到作为一名“行者”的快乐。我想,因为这份快乐,我的研修生涯也会与之前有所不同。 一次有意义的远行,即将拉开帷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