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的听课中,发现低段识字教学存在许多问题,最主要的是语文教师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经验有限,随心所欲的状况令人担忧。那么,怎样识字教学呢?如何把握识字教学的规律呢?怎样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一种识字的方法呢? 我认为,指导一个生字需要走这样的几个步骤:(以二年级《识字2》“碧水”为例。“碧”是生字,“碧水”是词语) 第一步:读生字“碧”。 在课文生字格内,先读“碧”字的拼音与这个字------“碧”; 第二步:教师出示拼音。 教师在黑板田字格上方的拼音格里写出拼音,并提醒学生这个字的拼音是一个两拼认读音节。然后让学生读一次拼音。(教师要提醒学生音节有什么特点。学生全神贯注地看,心里默默地读) 第三步:观察。 先让学生在课本上观察这个字的写法:什么结构?笔顺笔画里最容易错得地方与比较难掌握的笔画,每一笔在田字格里的占位。(至少观察20秒) 第四步:指导书写“碧”。 教师在指导书写时,要提醒学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占位,特别是指导“石”字的第一笔一定要长一些,能托住上面的“王”与“白”。(学生全神贯注地看) 第五步:包括拼音读生字,连续二次。然后教师在田字格外随机出示“水”字,与“碧”组成词语“碧水”。(二年级的识字板书是带生字的词语;而一年级的板书只是田字格里的生字。) 第六步:识记。 怎样才能记住这个字呢?你有什么妙招记住这个字等。(上下结构“石”字旁,“王”“白”坐在石头上。这个顺口溜,起码让学生记住什么结构,如何快速记忆) 第七步:书空二次。 第八步:看课文插图,理解“碧”字的意思。 什么是“碧”呢?就是绿的意思,碧绿的意思等。读原文词语“碧水”二次。 第九步:拓展词语。“碧”能组成“碧绿”、“碧空、”“碧蓝”等。 第十步:写字。 指导完本节课的生字之后,下课前五分钟让学生在田字格的抄本上写二次生字或与生字组成的词语。 本人观点: 1、这是一个识字教学的程序,可以动态生成或在学生把握这个程序之后适当减去第一步。一年级的学生不能随意砍掉任何一个步骤。2、我们要有这样的一个意识:低段的识字是重点,尽管生字蕴藏在短文里,理解内容是非主流教学,而识字教学是主流教学,应在读文中停下来识字,又在识字后衔接上读文。读一读,识一识,认一认,写一写,再读一读。 2、部分教师却把分析理解感悟放在首位,一听说有人听课就讲第二课时,分析充斥课堂,也不指导生字了。美其名曰,第一节学完了。要知道,低段识字教学是两课时完成的,不是一课时就能完成得了的。所以你淡化的是识字的重点,重视的是分析理解。这样的教学怎能谈到夯实基础呢?请老师们反思反思吧? 3、有了识字的程序,学生在低段的两年中,基本形成了一种识字的定势思维规律,一看就知道教师的套路,便于学习,便于思维,便于从中学到识字的方法与把握识字的一般规律。教师也不用今天一个方法,明天一个创意,后天一种办法,弄得学生无所适从,摸不着教师到底是让学生怎样识字。那样,教师只能要求一步,学生动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如何进行;而有了这十步的程序,学生就会看一步,走十步。这就是“举一反三”和“闻一知十”的方法。是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