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晓月风 于 2016-3-15 20:17 编辑
经典原来可以这样读
如果不是去年我们学校刘特的介绍,成为凤凰研修营的一员,也许我此时还在临渊羡鱼;如果没有加入凤凰研修营,也许这一辈子,我都不会捧起《三字经》《论语》《笠翁对韵》这些国学经典,更别提感受那“三百千”的启蒙之道、古诗词的隽永意蕴、汉语声韵格律之美;如果没有每个月的15号,我也许永远不会逼自己一下,写下读书的心得,盘点读书的收获。凤凰这一年,我这样读经典:
经典原来可以这样读——一个导师
读国学不易,读国学经典更难。这种难,不只缘于思维方式、表述习惯上的古今差异,更因字字珠玑背后有本源、有深意。导师总是不停的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醍醐灌顶”——何伟俊老师引领我们发现“三百千”中适合相应学段的诵读内容并设计诵读形式。高林生老师解读《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我感受到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平仄对仗的概念让我更加清晰古人是如何作诗对句、声韵格律的。沈高明老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是最富有思维挑战性的,我经常一边研读《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一边重新认识审视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并反思当今的语文教学,但很有收获。更有雅坤、陈少松老师的范读、吟诵,更是给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做了最标准的吟诵示范。在这一次次导师“为难”我们的学习过程中,经典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它文学经典的本身,更是怎样读好经典,怎样带领我们的学生走进经典阅读。 经典原来可以这样读——一群人
一群人,一群草根教师,源于对语文教学是热爱与研究,源于经典对我们的召唤,踯躅前行。每一期,总有优秀的学员作业在给我们示范,让我找到我和大家的差距;每一期,总有一位热心的组长督促着大家不要因为忙碌耽搁了当月的研修掉了队;每一期的15号,总有一群人在QQ群里疾呼作业的难度,一边在网络的那头挑灯夜战,呈现最完美的思考。因为这样一群人,大家齐头并进向前行,在经典研修的路上,我们得以前进的更远。
经典原来可以这样读——阅读与实践,一个都不能少
阅读本身,是思想再挖掘、再阐发、再创造的过程。研修的过程,加上了实践,就让研修不再是纸上谈兵。一年来,我结合着自己研修的进度,在班级开展相应的经典诵读。这一年里,我带领着五年级的孩子利用每节课的课前5分钟诵读《三字经》,讲三字经故事;上个学期一学期的早读课诵读《论语》,每天,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诵读古文的节奏感,时间一长,学生竟然都能会韵味十足的诵读并背诵那么一段《论语》了;这个学期,《笠翁对韵》也已经成为了我们早读课的主角,每天早上朗朗上口的读书声令许多对《笠翁对韵》没有了解的老师驻足。现在不仅是我们一个班在诵读,整个年级都加入了诵读的行列。当然,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也有作业,那就是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搜集相应片段的故事,再到课前来说一说。瞧,这项作业是不是很眼熟?这是我和导师们学到的阅读推进方法,之一。
读经典,学经典的这一年,越发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吃饭,要自己吃,才能有味道;自己消化,才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如果都让人嚼成烂沫,喂到你嘴里,不吐才怪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