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后记 今天上这一课之前,花了几分钟的时间跟孩子们聊天——利用上课时间聊天可是很奢侈的,内容当然跟语文学习有关,用同事们的话说,肯定又挖了一大坑让孩子们跳。写下课题就有孩子问:李时珍其人是谁?他为什么要夜宿古寺?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古寺?课件上有一段介绍李时珍的文字,读完小琪又补充了自己搜集到的材料,孩子们的兴致来了,从神农尝百草说起历数我们古代的医药大家,还比较了中西医的一些有趣知识。课堂节奏就这样慢下来了,但孩子们眼中的神采飞扬起来,整个教室在思维的海中荡漾。 读第一段,谈谈感受,文字简单,大家的感受也一样:苦、累、难。读第二、三自然段,抓住第一段的“好几个月”换一换场景,在想象和读文中将李时珍的苦累难一步步移入孩子们的心境中,顺势引出第四自然段。默读批注: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什么?“破败”一词的理解在读中清晰,“断垣残壁”的危险处境让孩子们心惊,文字中呈现的景象让大家联想到黑暗中更多的情景。于是,“李时珍对庞宪说”的语气在孩子们的交流中变得各种各样,理由也和充分: “李时珍兴奋地对庞宪说,因为好几个月来他们晓行夜宿,经常露宿在外,现在居然还有个破败的古寺住,已经很让他高兴了。” “李时珍严肃地对庞宪说,因为古寺泰国破败,断垣残壁随时都有可能倒塌,但这毕竟比在外面强些,所以还是要住在这里,但一定要提高警惕。” “李时珍无奈地对庞宪说,因为几个月来他们多次在山洞、在树下、在野外住宿,今天尽管有房屋确实如此破败,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他无力改变。” “李时珍急匆匆地对庞宪说,因为他不关心住在什么样的地方,只想着赶紧住下来好整理白天的察访收获。” “李时珍平静地对庞宪说,因为多日的奔波劳苦,这样的情况不止一次,他已经习以为常了。” … … 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孩子们还在说着、写着。此刻,他们穿越了八百年的时光回到明朝,来到李时珍身边,和他一起身处破败的古寺。我想,继续下去,孩子们一定对李时珍的伟大精神和人格魅力有更深切的感悟和体会。 课间,孩子们依然偎在我身边,有的继续刚才没有说完的话,有的一脸兴奋地告诉我,就喜欢上这样的语文课,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