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阅读心得 响水县实验学校 李 亮 5号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人说:“一本好书,也是一所学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可以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务……”《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恰恰如此,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该书主要从基础理论研究、国际比较研究、传统文化研究、实证调查研究、课标研究、教育实践探索等角度系统化地展开对核心素养的探索与分析,对于全方位理解和把握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概念 “核心素养概念”的定义:“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不仅能够促进个体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 二、内涵 “素质”的主体是“教育”,主要是指“身心特征和基本品质结构”;而“素养”的主体则是“人”或“学生”,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由此,是否可以这样考虑:提出“素养”,主要是要回答“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是什么样”,而“素质”则侧重于“学校提供什么来塑造人”,两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不一样。这里蕴含的深层意思,可以用“哥白尼式的革命”来描绘。受教育后的“人”的表现,成为关键所在。应该关注的是:“受教育后学生能表现什么”,而不再是“我能给他们什么”。 三、演变 核心素养“受到当代世界的普遍重视”、“对它的界定总体上一致但也略有差异,体现了民族特色”、“这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其形成是个人与社会协同作用下的渐进过程”、“是全体社会成员共有的素养”、“核心素养的架构应兼顾个体与符号使用、自我发展,基于社会之间的关系”。 四、发掘 “传统文化”的核心素养用“修身成德”概括,包括“仁民爱物”、“孝亲爱国”、“重义轻利”、“诚信自律”、“礼敬谦和”五个方面概括。为了比较,作者用从“伦理道德”、“求学治学方法”、“生活礼仪与日常行为习惯”、“人文历史知识”、“文字表达能力”、“自然科学技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按朝代的重视程度作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核心素养演化”的视角,属于“美德论”,是“美德论”的最高表现。 五、探索 从质量评估入手推进核心素养;从核心素养着手进行教学改革。从核心素养出发进行教师专业发展。 读完这本书,收获颇多。明白“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关键、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自主发展意识、社会参与能力及文化修养,学会学习、自我管控、解决问题、创新发展属于个人自主发展应具备的能力。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 一、关注学生内心 尊重学生是基本的教育价值观和职业要求。以礼貌的、有修养的方式对待学生。我们不能因为某个学生学习不好就挖苦他、讽刺他,说不定他学习不好其他方面好。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这是作为老师的基本素养。学生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获得一个好的分数,考出一个好成绩对学生很重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要考虑学生的感受,考虑他们付出了多少,是不是付出了太多的代价,分数和升学不应该是教育教学的唯一目标。 二、理解学生差异 世界上没有一样的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很多情况下学生没有特长是我们没有给他们机会。如果学生只是坐在教室里像木头一样听课、做作业,他们怎么会展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才华,我们应该给他们机会去展示自己。应该重视和保护他们的个体差异和独特性,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不要让我们的学生像生产线上的产品,一模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