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崔小丽 于 2019-8-16 22:23 编辑
读毕,那是一个个发生在师生之间的平凡故事。 感悟(一) 故事中,于老师回忆最多的是那些有问题的学生,但唯一不同之处,我平时称呼他们为“差生”,而于老师一再强调---“在我眼里,只有差别,没有差生。”(见42页) 于老师每接手一个班级,他的目光总是停留在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身上。《洗头》中,他用关心让张玲侠改头换貌、焕然一新,帮助她融入集体,戴上少先队的标志红领巾;《他脸上终于有了阳光》中,他用赞美让庆涛变得开朗,学会如何尊重别人;《不让地里长草,就种上庄稼》中,他用包容让世成慢慢改掉了坏习惯,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学生;《中庸的智慧》中,他用智慧教会小常学会静心思考,找回平常心。 弱者更渴望老师的同情和体贴,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一件很小的事,一次真情的谈话,往往能让弱者有了信心,使他们的内心变得强大起来。(见11页) 感悟(二) 清晰记得何伟俊老师说过:“读书,就是了解作者,与作者在书中聊天。”读于老师的故事,我感受到他是一个及其幽默的人,但他的幽默包含着智慧、关爱和包容。 一声声“老班长”唤起了那个调皮、懒散的成名的上进心、责任心;给武维取个绰号---“愣头青”,竟然让这个相当顽皮的孩子心服口服,变得柔软起来;主动加入小震、小墀和大乐的“民兵班”,立马消除了孩子们内心的后悔和沮丧。正是这样的幽默,减少了师生之间的矛盾,让他成为了孩子们喜欢的老师。 即便是在与病魔斗争的时光里,他将这种幽默变成了乐观和坦然。他会与同病房的刘教授开玩笑地说夜壶是第一个最伟大的发明;他会用吃“P”告诉我们"笑比哭好哇!";在病中”吟“,他一次次提到”不怕死,争取活,活得好。“于老师将这种幽默和坦然贯穿他的一生,直至生命结束的那一刻。 感悟(三) 这是一本记载“教育“的故事。于老师用自身的故事和各种案例教会我们: 1、什么是语文?说得稍具体一点,语文就是教学生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至多再加一点:培养兴趣和习惯。(见127页) 2、如何教好语文?“实打实“”手把手“地教好语文。 学好语文从认字、学会写字开始,李红霞老师用她的责任心告诉我,字词关不仅仅是听写好,错掉的生字让学生订正个三四遍即可。我们需要激发孩子爱写字,把练字入体当成一种兴趣和爱好,识字自然就不成问题。 朗读同样是学好语文的重中之重。课堂上带着孩子们读书,不是为了完成课时任务,不能因担心打乱学习计划,就囫囵吞枣地、过个流程似的朗读课文。朗读就要读得流利、正确,注意抑扬顿挫,继而体会情感,尤其是朗读对话,要体会语气、感情。甚至在读课外书籍时,读到精彩之处,也要大声朗读出来。孩子们能从朗读中体会出乐趣,此之谓朗读。 而这一切,更多需要的是老师的责任心、耐心和细心,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 在读于老师的女儿给此书所写的后记时,有这样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2017年春节,爸爸说,想写自己的教育故事,想再多留给老师们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是的,这是一本值得我们反复阅读的好书,它是于老师用一生书写的宝贵财富,我会继续以谦和的态度拜读此书。
|